2013年注定是一个股市重新爱上互联 网 的年份。问题在于,这次再续前缘到底会是天长地久的一段姻缘,还只是另一次昙花一现的迷醉。 自从2000年互联 网 泡沫崩溃后,只有极少数互联 网 公司被市场捧为科技巨星:EBay和雅虎(Yahoo)红极一时的日子已经是十年
2013年注定是一个股市重新爱上互联网的年份。问题在于,这次再续前缘到底会是天长地久的一段姻缘,还只是另一次昙花一现的迷醉。
自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崩溃后,只有极少数互联网公司被市场捧为科技巨星:EBay和雅虎(Yahoo)红极一时的日子已经是十年前了,随后渐渐风光不再。谷歌(Google)2004年上市,此后业绩一直稳步增长,但很少有上市的互联网公司能获得类似的成功。
几年前,一批新一代初创公司开始涌现。它们主要围绕社交网络、本地电商和移动应用这些新技术和新功能而创建。很快,其中的佼佼者就纷纷上市,而另外一些,如社交游戏公司Zynga和OpenTable等公司的股价不断起起落落。只有包括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在内的少数公司才获得了投资者持久的追捧。
今年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几乎所有依托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上市公司都发现,自己的股价正如创始人刚刚上市时梦寐以求的那样在猛涨。其中最著名的当数Facebook。还记得它的股价一度跌到了18美元,还不到发行价的一半吗?而那仅仅是一年前发生的事。
最近互联网股价这股热潮的最大推手正是Facebook。在它刚刚上市的头一年里,由于市场普遍担心它无法通过手机广告赚钱,因此它的股价始终在低位徘徊。不过,这家公司最近的财报显示其财务状况正在改善。此后,Facebook的股价翻了一番,也推动了其他能从移动互联网中赚钱的公司股价开始上涨。
Facebook效应对网络股的重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这类股票在2013年都开始上涨。LinkedIn上涨了112%,流媒体音乐服务公司Pandora涨了199%, 房地产估值网站Zillow涨了204%,点评网站Yelp的涨幅更是高达 285%。就算是那些被视为网络股中麻烦缠身、业绩欠佳的公司也跟着水涨船高:Zynga今年涨了60%,团购网站Groupon涨了135%(不过并非所有近期上市的网络股都有这么红火的走势,比如Demand Media就下跌了32%)。
市场对网络股的这种大手笔投入促使更多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其中有一些已获得热烈追捧。广告科技公司Rocket Fuel九月末上市首日股价就近乎翻倍,此后更是节节攀高。而Twitter公司周四提交了外界期待已久的IPO申请,一旦上市,它的市值有望达到100亿美元,而它迄今为止还未能实现盈利。
如果Twitter以如此高的市值上市后股价还能上涨,无疑会对网络股的集体飘红再添一把火。而对那些亲历过网络泡沫大起大落的人来说,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种狂飙突进何时会面临失控?对理智的投资者来说,这些热门股票什么时候会变成烫手的山芋?
以Facebook为例,它目前的股价是过去12个月营收的231倍,是2013年预计营收的71倍。标普(The S&P 500's)的平均市盈率是19。而Facebook令人晕眩的股价存在的基础是它未来数的年营收能够继续快速增长这个乐观的预期。不过迄今为止,事实证明这家公司的营收并不容易准确估测。而根据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将股价寄托于未来数年的利润这种做法充满了风险。
但是,从网络股的股价看,网络股的投资者中采用这种计算方式的却大有人在。有些公司的市盈率甚至达到了三位数。比如LinkedIn的累计市盈率就高达926,2013年的预估市盈率也高达159。网飞公司(Netflix)2013年的预估市盈率更高:218。而像Zillow和Yelp的市值就更难评估了,因为它们预计今年也难见到盈利,但它们的股价却像是它们的利润马上就要飞速增长似的。
网络股的这种集体大涨源于对一个特定产业的押注,即移动设备将成为广告服务的主要领地。现在很多人手里都会拿着个手机,每天总要看上十多次,导致大家纷纷想在移动广告服务领域抢一杯羹。同时,由于用户日常活动的相关数据被细致追踪,也使这些广告的传播目标更加精准了。
但是很多事情可能会过犹不及。对狂轰滥炸的广告感到厌倦可能会让用户远离那些靠拼命弹出广告来挣钱的应用和服务。而公众为保护隐私而反对广告泛滥,或是政府出台限制企业跟踪个人信息的法规都会影响到广告锁定用户的精准程度。广告市场可能会比很多人所预计的更快走向饱和。一句话,目前股价上涨的基础是是一个尽管前景看好、但尚未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
如果说这种说法听起来像是互联网泡沫2.0版,那也未必。泡沫往往是大规模发生的,即整个市场都被非理性的狂热心态席卷后才会出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特定市场中,有人摒弃了理性的基本面分析,转而依靠非理性的空头支票来炒作股价。但这种做法并不意味着它是理智的投资行为,也不能说目前的这种非理性不会在某个时候变成狂热。
可能掀起一场狂热的一大因素是个人投资者是否会受到Facebook及其同类公司飞涨的股价诱惑而纷纷入市。过去15年里,这些投资者两度饱受重创,一次是互联网泡沫的幻灭,第二次是规模更大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毕竟,现在这些公司也是很多人熟悉、而且天天使用的品牌,而小投资者往往更倾向于投资自己熟悉的品牌。
这种投资方式本身不算下策。但更困难、同时也许是也更重要的一点是,搞清楚什么时候一只股票的价位太高,已经不再适合买入。就算网络股目前还没有到达高点,我们离那一天也已经不远了。